我知道一味責怪獸醫是沒辦法解決問題的,但是以曾經短暫當過人醫中的「類獸醫」小兒科醫生,身為人醫平常被病人及病人家屬要求的標準來比較,我只能說,這幾個月來我對獸醫的感想只有「太好當」三個字。
(以下為了保護未成年的毛小孩,姓名都以假名處理。)
這一切,要從羊咩咩來我們家小住開始說起。
羊咩咩在去年夏天曾經來我們家小住兩個月,當時第一次養貓的我第一次見到羊咩咩吐,相當驚慌:身為一個休業中的一般外科醫師,對於吐食物這件事是很敏感的,尤其是未消化及半消化的食物,但是羊咩咩的原主人再三保證羊咩咩平常在家也是會吐的,本來貓咪就會吐毛,加上羊咩咩吐完之後活動力和胃口也沒有什麼異狀,雖然有點半信半疑,但還是這樣繼續讓她一個星期吐兩次,一直到她回家。
今年年後,羊咩咩又來家裡寄住,這一次家裡多了一隻住民「表情很多的人面獅身」(這個假名未免也有點長,簡稱「表情多」就好),表情多是一隻剛收編的浪貓,有點兇,頭幾天餵羊咩咩吃罐頭,羊咩咩每吃必吐,回報給原主人表示:應該是我們的表情多讓羊咩咩有點緊張,過一陣子習慣了就會好一點。
於是我們把羊咩咩的食物和廁所都放在家裡暫時不用的房間,讓她一隻貓安心地窩著,過一個星期看起來她和表情多也熟了,才讓她偶爾出來走走。
然後羊咩咩有一天開始不吃東西,隔天早上沒吃東西也吐了兩次,當天晚上回到家,看到羊咩咩在她的廁所裡拉了肚子,還帶新鮮的血絲和黏液。
一般的貓奴或許不一定懂這代表什麼,但身為一個時時警覺缺血性腸炎(ischemic bowel)的一般外科醫師一看當然非同小可,出現血絲黏液便(bloody mucinous diarrhea)要懷疑的是腸道受到某種程度的受傷而出現腸黏膜大量剝離的狀況,新鮮的血絲會懷疑是大腸的問題為多,但是不管怎麼樣這都不應該是單純的「太緊張」可以解釋的,於是我們馬上帶了羊咩咩去快要關門的獸醫院看病。
獸醫聽了羊咩咩從前一天開始就不吃東西,當天又吐又拉,給羊咩咩量了體溫有點微燒,做了肛門鏡檢沒有說什麼,當天給活動力和胃口都不好的羊咩咩打了點滴,開了七天份的抗生素要我們帶回家一天餵兩次。因為我們之前餵藥就有慘痛的經驗,這一次我們決定每天兩次帶羊咩咩來給醫生餵藥。
吃了抗生素之後,羊咩咩的活動力和胃口有稍微恢復一點,但是吐的狀況還是持續,這一段時間因為每天兩次都會帶到獸醫院餵藥,我也趁機問了一些關於羊咩咩不尋常的問題:
羊咩咩是一隻快七歲的成貓,她的體型比家裡的表情多稍大一點,但是體重卻比不到一歲的表情多輕很多,原主人說羊咩咩看起來有變胖啊,但是抱起來比去年的她還要輕,身上的毛也很容易折斷沒有光澤。另外,如果吐和拉的問題是細菌造成的,那吃兩三天抗生素應該就會有改善(至少抗生素在人身上的反應是如此),但是羊咩咩吃了五六天抗生素還在吐;反過來說,如果吐和拉的原因不是細菌,這樣讓貓吃抗生素不會造成偽膜性腸炎嗎(pseudomembranous colitis,因為抗生素殺光腸內原本的正常菌叢,造成腸內一些原本不會致病的細菌過度增生造成腸炎)。
藥吃一個星期吃完了,拉肚子是不再拉了,但是不論是吃藥當中還是停藥之後,吐的問題還是一兩天就出現一次,這對人醫來說還是很不尋常,表示羊咩咩這次腸胃的問題不是抗生素和緊張完全可以解釋的,應該還是有什麼不對勁(something wrong)。
這當中有三個不同的獸醫(還有一個動作非常不熟練而且粗魯,看起來像是實習生的傢伙)給我的回答是:羊咩咩只是太緊張,過一陣子習慣環境就好了;她的體型剛好(還拿了一張貓咪的體型表給我看),她只是原來骨架就比較小,所以體重也不會很重;她很好的,不用擔心。
這個something wrong在吃完抗生素兩天之後有了答案:這一天我要出門之前羊咩咩吐了一攤水,晚上回家的時候,羊咩咩吐的第二攤水裡有五六條細細的米粉:貓蛔蟲。
我們把地上的蟲裝到罐子裡帶去給獸醫看,醫生一派輕鬆的說:「噢,是蛔蟲,要吃驅蟲藥。」
到這裡其實我已經相當有點不開心了。平常人醫在醫院,病人有問題我們沒有第一時間看出來,會被激動一點的家屬指著鼻子罵:「庸醫」、「草菅人命」、「應注意而未注意」,但是,這一次羊咩咩不舒服的過程中,有不只一個應該懷疑不只是「太緊張」的警訊,吃了抗生素也沒有完全好轉也應該要警覺到其他不是抗生素能處理的問題(我不知道獸醫受的訓練是怎麼教的,但人醫即使是小兒科也是很重視病人用藥之後的反應),但不同的獸醫都可以完全忽視照顧者提供的訊息,一廂情願覺得是我們太緊張、問題太多。
等到我們在家裡發現羊咩咩吐了蟲,直接帶蟲去給醫生看,還能一派輕鬆的回應我們「這是蟲啊」。彷彿這個蟲是吃完抗生素的這兩天才感染的,之前的吐和血便,跟我們在地上撿到的五六隻蟲一點關係都沒有(根據人醫的寄生蟲學,能一次吐出五六隻蟲來,表示體內的蟲已經量大到能夠一次讓她吐五六隻)。
診斷靠照顧者診斷(還直接看到成蟲,診斷夠明確了吧),照顧也靠照顧者照顧,獸醫做的是照貓咪的體重給藥,這樣開的是獸醫院還是獸醫藥局?
很不幸的故事到這裡還沒結束。
羊咩咩吃了驅蟲藥之後,胃口和便便的形狀在隔天馬上有改善(這才叫真正的對症下藥),隔了兩個星期再次投藥,這一段時間當中,羊咩咩只吐了一次,體重也快速的恢復到近三公斤的體重,於是羊咩咩和表情多一起打了預防針,看表情多狀況不錯,我們就準備讓表情多去結紮。
開刀以前表情多要禁食,因為近來羊咩咩和表情多的感情不錯,我們沒有特別分開她們二喵,讓她們前一天晚上一起吃了罐頭,一起禁食。
禁食前的最後一餐餵羊咩咩罐頭的時候,羊咩咩又吐了,離上一次吐只有三四天的時間,有點不太尋常,但因為表情多要準備開刀,這時候也沒有想很多,就讓羊咩咩一起也禁食;隔天早上起來地上有一攤水,不知道是哪一隻貓吐的情況之下懷疑有病史的羊咩咩是比較合理的,表情多不能吃東西,但羊咩咩可以,只是餵了羊咩咩半個罐頭吃完她又吐了,還吐了兩次,一次是食物一次只有水。
現在回想起來心裡應該要警鈴大響的,但當天滿腦子在擔心表情多要去結紮,也沒想太多。送表情多去結紮回來,放了一點貓乾乾在碗裡,就換我出門上班了。
回家的時候去接表情多,醫生拿出表情多術前的抽血給我們看,數值一切都還好,但是嗜酸性球有點微高,身為人醫的第一個反應是反問獸醫「是寄生蟲嗎?」又被再三地安慰:「只有高一點點沒有關係。」
回到家表情多因為剛退麻醉,走路搖晃也沒什麼胃口,身為時常照顧術後病人的外科醫生並不意外,照著平時照顧病人的原則讓表情多好好休息。第二天早上開始表情多可以吃一點罐頭也能自己在家裡到處走到處跳,倒是晚上吃完罐頭之後表情多吐了一次,本著「術後的病人腸胃蠕動還沒完全恢復」的想法,稍微安慰了一下懊惱的表情多,第二天還是讓他繼續吃罐頭。
表情多開完刀的這兩天,羊咩咩的胃口也很差,表情多手術後這兩天沒怎麼吃貓乾乾,貓乾乾也幾乎沒有減少,也就是羊咩咩幾乎沒有吃;我們餵表情多吃罐頭的時候,羊咩咩前後只吃了一口,接下來就都不吃了,兩天當中只看她喝了水。
於是趁著帶表情多去餵藥的時候,我們帶著羊咩咩一起去看醫生,星期天早上的獸醫院很忙碌,醫生餵完表情多之後,聽完羊咩咩的狀況,認為羊咩咩可能只是因為表情多戴了頭套讓她很緊張,要我們把頭套收起來,過一陣子羊咩咩應該就會好了。
這天晚上,表情多又吐了第二次,而且這一次換表情多吐出蟲來。
我已經不知道該怎麼形容我對獸醫的失望和憤怒,今天並不是我們當照顧者的疏於對這兩隻毛孩子的照顧,也不是我們忽略她們生活中的異狀和細節,沒有提供讓醫生參考,畢竟毛孩子身體不舒服不會說話,像小朋友一樣,只能靠家長提供這些線索給醫生。
我們看到抽血報告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寄生蟲」,但是應該要對這些毛孩子的病症警覺性更高的獸醫,卻毫無知覺,一直到今天我們帶著兩隻毛孩子對獸醫說「她們要驅蟲」的時候,獸醫依然對「今天驗血驗出來嗜酸性白血球比兩天前表情多還要高而且這幾天在家裡胃口不好還吐了好幾次」的羊咩咩說:「她沒問題的,不一定是寄生蟲的感染」。
身為人醫,我們不了解貓咪所使用的藥物和劑量,但是,我們只能這樣一次又一次的「自己發現確定診斷」,再帶貓咪「給獸醫餵藥」嗎?如果人醫被要求要主動注意疾病細微的訊息,我們的毛孩子只能這樣一次又一次讓獸醫忽視她身體有毛病的警告,一直到身為照顧者的我們真的掌握了確切的證據嗎?
我只能說,和人醫相比,收全自費而且還不一定有開急診的獸醫真的只有「太好當」三個字。